“4月10日之前要把所有棉花收完,否则就错过了其它地区的最佳棉花播种期。3月份我们已经寄了大约十批次的棉花种子到西北内陆等各地进行区域试验种植。目前还剩下10亩左右没有收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科研助理刘平说。原本一年只能进行一次的棉花育种,冬季在海南进行转育、加代、扩繁,待春季收获后再将棉花种子送到其它区域种植,实现棉花一年两代繁育水平,利用四季育种圃温室,可以加快到三代,极大促进了新品种培育进程。
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作为世界上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过去为了加快棉花品种培育进程,寻找最佳棉花南繁地点刻不容缓。据公开信息介绍,1959年开始,中棉所第一代南繁人历经三年南繁试种以及广东、海南、云南等地万余里的行程考察,最终锁定在三亚崖州一带,这里冬季气温在海南全岛最高,光照充足,雨量较少,适合棉花繁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棉所在三亚先后培育出新品种一百多个,中棉所12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棉所16、中棉所19获分别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棉所60、中棉所78、中棉所70、中棉所113、中棉所127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正在各地进行推广种植。
中棉所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基地始建于1982年底,占地面积50亩。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共发现53个棉种,包括49个野生棉种和4个栽培棉种。其中,位于该南繁基地的国家种质三亚野生棉圃内,活体保存的棉种有38个和150多个种间杂种,无论是收集保存资源棉种数,还是杂种数均居世界第一。现有野生棉、近缘植物、半野生棉、种间杂种、工具材料、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材料等7个专业种质圃,共占地近10亩,得益于本地气候优势,常年宿生保存的材料500份左右。该圃面向全国免费提供实验材料10000余份次,是我国棉花基于棉属原始材料的基础研究的素材源头。
刘平从长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中棉所工作,往后11年常驻海南进行棉花南繁工作,目前主要负责基地每年的棉花南繁种植安排以及栽培管理中一些技术问题,同时在野生棉课题组进行试验和学习。他的同事还有“60后”中棉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袁有禄,从事棉花南繁工作30年;“90后”棉花小生彭凯,在三亚初尝棉花南繁收获。
在基地里,不同年龄层的科研人员经常就棉花育种、性状等问题进行交流。每年冬季,在崖州基地从事棉花南繁科研专家人数最多的时候有40余人。几代人秉承“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倾心棉花南繁事业,为加速棉花现代育种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中棉所研究人员正在破解棉花两年七代快速繁育的技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