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最新动态

《安阳日报》:转基因抗虫棉之战

发布时间:2014-07-16 来源 :《安阳日报》 2014年7月16日 第1版 访问量 : 作者: 姜蕴真
字体

转基因抗虫棉之战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系列报道之二

□记者 姜蕴真

  一条虫引发了一场大战。

  1992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棉铃虫灾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噬着棉田,国家棉花产业遭遇灭顶之灾。3年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从1亿亩锐减到6000万亩,国家与棉农的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

  “棉铃虫大爆发那年,棉场里很难看到一棵完整的植株。棉铃虫危害到什么程度?老百姓说,棉铃虫除了地上的电线杆不吃,天上飞的飞机不吃,什么都吃。” 回忆当年的情景,中棉所研究员邢朝柱唏嘘不已。

  农药已经无法控制棉铃虫。举个例子,有人把棉铃虫放在农药里,棉铃虫居然在药液中游来游去,不死!把棉铃虫拿去喂鸡,结果,鸡死了。

  就在棉铃虫疯狂肆虐之时,国外一家跨国公司伸出“橄榄枝”,表示愿以900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材料,但坚决不出售核心技术。遭拒后,该公司迅速在我国河北、安徽两省成立子公司,到1999年已占领我国95%的抗虫棉市场份额。

  “国外抗虫棉抗病虫害性确实很强,它含有人工转入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棉铃幼虫只要食用,就会上吐下泻,肠胃溃烂而死,对人却无害。自己的品种不过硬,你让老百姓种,老百姓也不种。”中棉所院士喻树迅介绍。

  更为严峻的是,在国外抗虫棉严重冲击之下,国内棉花品种市场迅速流失。

  国家棉花产业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

  “决不能把中国的棉花安全交到别人手里。不管多么困难,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的专家们暗自较劲。

  中棉所毅然选择自主研发转基因抗虫棉,联合全国上游、中游、下游优势单位,协同攻关,1998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审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29,使低龄棉铃虫的死亡率超过90%;为缓解棉铃虫抗药性,2002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中棉所41。其中,中棉所29连续多年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杂交种,占同期全国杂交棉累计推广面积的50%左右。

  在这两个品种带动下,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实现三级跳:2002年,占35%的市场份额;2003年,占超过60%的市场份额;2004年,打破国外抗虫棉垄断。

  至2012年,中棉所系列抗虫棉品种已达42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约占国产抗虫棉推广面积的1/3;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5%逆转为2012年的98%,彻底击溃国外抗虫棉垄断。

  细数中棉所棉花繁育的品种,品种革新的轨迹清晰可见:中棉所10——我国第一个早熟棉花新品种,改变黄淮棉区的棉花种植制度,为实现粮棉双增产作出巨大贡献。中棉所12——攻克“棉花癌症”枯黄萎病,是我国第一个高产、优质、抗病兼得的棉花新品种,也是我国自育棉花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种植时间最长、适应性最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突出的品种。中棉所28——我国第一个杂交棉种,敲开了人工制种杂交棉在我国生产利用的大门。中棉所29——我国第一个国审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填补当时我国棉花杂种一代利用的空白。中棉所41——我国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是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的重大突破。

   57年来,中棉所累计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种88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仅1990年至2010年间,中棉所系列品种就累计推广3.57亿亩,占同期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6%,在粮棉油主要农作物中,同一单位品种在全国范围如此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实属罕见。

  中棉所围绕我国棉花产业发展需求,在技术峭壁上不懈攀登,创新解决掣肘生产的实际问题,鼎力支撑我国棉花产业。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AYTV 安阳新闻:中棉所:一心只为中国棉的创新发展系列报道 下一篇:中国农科院网:棉花所创新驱动发展经验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