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的棉田里,成熟的棉花正通过采棉机采摘打包。阿拉善盟等内蒙古西部地区富集的阳光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棉花种植,通过开展膜下滴灌技术示范、机械覆膜施肥播种采摘一体化等集成技术示范,用“节水、省工、高产、增收”的显著效益来推动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棉花产业正成为内蒙古西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曲折的发展道路
“内蒙古棉花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总农艺师张建中介绍说,1991到1993年处于引种试种阶段,1991年在巴彦淖尔市全境、鄂尔多斯部分地区试种,1993年因品种成熟期长遭遇早霜造成毁灭性损失而停止发展。
1996到2004年处于起步发展阶段,1996年与1997年,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分别有组织有计划从新疆引种试种棉花,并获得成功,同时额济纳旗巴彦陶来农场组建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棉花企业,棉花生产走向正轨。
2004到2010年处于徘徊发展阶段,此阶段政府给予了适度支持,但享受政策支持有限,受劳动力缺乏,人工拾花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棉花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总体上处于徘徊稳定发展阶段。
2010年,国家现代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建立了“内蒙古棉花综合试验站”,开始从国家和自治区层面重视和推动内蒙古特别是阿拉善盟棉花产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科技管理处副处长彭军介绍,从2010年开始,在阿拉善盟三旗、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多个区域,相继进行了棉花新品种引进与筛选、棉花膜下滴灌抗旱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棉花机械化采收关键装备与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天赋的发展优势
内蒙古西部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与新疆北疆具有相似的生态条件。年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130天以上,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土壤整体属碱性土壤,壤土、重壤土居多,含有一部分砂土,使得棉花病虫害种类少、危害轻,棉花品质也好。
棉花是抗旱耐盐碱的作物,相对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内蒙古西部的自然条件更适宜种植棉花。内蒙古有大量的盐碱、旱地,通过种植棉花可以改良盐碱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每亩用水量250~300立方米,不到种植玉米耗水量的一半。额济纳旗棉农邓贤介绍说:“我的棉田一般亩产籽棉400到500公斤,籽棉收购价每公斤八块左右,刨去成本,每亩净利润1000多元!”
目前,内蒙古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以及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西部区域。近年,内蒙古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特别是机采棉面积由2012年的300余亩增加到了2013年的8000多亩,籽棉产量平均为400公斤/亩左右。
特殊的战略意义
我国盐碱旱地和沙漠滩涂地区若能扩大种植棉花等作物,将为缓解我国耕地危机带来革命性机遇。
开发内蒙古西部盐碱旱地是国家粮棉安全的潜在需要,阿拉善1亩盐碱旱地籽棉产量水平约为内地棉区平均产量的2倍左右。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所长李付广研究员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充分利用阿拉善盟科泊尔滩涂地区的光热条件和黄河泄洪区的储水资源,在今后5到10年,在当地发展高产棉田500万亩,按照等量置换原则,就意味着内地可调减1000万亩左右棉田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内蒙古棉花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生态基础上高起点规划内蒙古棉花产业,以阿拉善盟为主要地区,扩大内蒙古棉花种植面积,用10~20年时间把内蒙古建设成新疆棉区之外的第二个国家重点棉区,让洁白的棉花盛开在阿拉善的大漠之中,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