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挥洒青春热血 筑梦新疆棉田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25-02-20 来源 :《农民日报》2025年2月20日第1版 访问量 : 作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字体

第01版.jpg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孕育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希望。2024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3671.9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86.3%,总产量高达568.6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2.2%,新疆早已成为国家棉花生产的战略核心区域。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毅然决然地投身西部建设,挥洒青春热血,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新疆棉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心怀家国 扎根边疆

“新疆棉花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边疆的稳定与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占彪告诉记者,自2014年以来,国内棉花生产的重心逐渐向新疆转移。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了“举院援疆”的战略,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科技援疆指挥部),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85后”王占彪博士毕业后,入职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面对国内棉花生产“西进北上”的趋势,王占彪先是在阿拉尔、昌吉等地布置田间定位试验,并在全疆各地开展植棉技术服务工作。后来,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他毅然决定将工作重心从河南安阳迁至新疆昌吉,彻底扎根新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开始在棉花主战场组建团队、潜心研发,实现了从“飞鸽牌”短期援疆到“永久牌”长期扎根的转变。

“科研要贴近实际,要真正解决农民的问题。”初到新疆,王占彪便迅速投入科研工作,成立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他带领团队在阿克苏、喀什、库尔勒、昌吉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棉花的生长情况和农民的需求。面对新疆复杂的棉花生产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王占彪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以“一天当作两天用”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正如他所说:“我们要用科技的力量,让新疆的棉花更加优质、高产、低碳。”

科技引领 低碳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新疆棉花产业正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我们系统解析了全球棉花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从种植、加工到消费的全生命周期改进路径。这些研究不仅为提升棉花产业的整体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王占彪表示。据悉,他的团队研究成果涵盖了从全球到中国不同层面的数据分析,明确了新疆不同地区气候、种植模式及农业投入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这些发现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在精准农业管理、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可持续种植材料研发等方面的创新与应用。

棉花如何在保障高产的同时,减少物化投入,增加碳汇,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研发了棉花秸秆炭化利用技术,通过高温热解秸秆制成生物炭并直接还田,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储存能力,还减少了氮肥的施用需求。”团队成员张正贵介绍。据悉,团队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77亩试验田展开相关试验与研究,两年的小规模试验下来,秸秆炭化技术为棉田减少了25%的氮肥投入,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3%至19.8%,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61.9%,同步增加了10%以上产量,有效减少了棉田土壤氮素损失,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在新疆全面推广低碳生产技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新疆棉花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路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深入研究了棉花应对干旱、低温、盐碱胁迫的抗逆机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了新疆棉花区划与区域指导系统及模型,实时监测农业气象信息,精准预测灾害发生,并精确评估灾害影响。“以前,我们遇到倒春寒等极端天气,棉花产量总是大受影响,现在有了这些新技术,我们的棉花不仅长得好,还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昌吉市棉花种植户告诉记者。团队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提升棉农对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棉农通过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能够熟练掌握如何根据气象信息和灾害预测,提前做好防灾准备,从而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

不负韶华 共筑梦想

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凝聚和吸引了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85后”青年科研人员,他们怀揣对农业科研的热爱和对新疆棉花事业的憧憬,义无反顾地奔赴这片热土,为当地解决棉田的实际问题,带动棉农增产增收。

“新疆是棉花的天堂,也是我们科研人员施展才华、实现创新的试验田。”专注于棉花抗逆纳米材料研发的孙桂兰介绍,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她就加入了团队。孙桂兰研发的纳米种衣剂和滴水出苗肥产品,显著提高盐胁迫下棉花的出苗率、子叶平展率和幼苗鲜重,促进盐胁迫下棉花的出土和生长。2024年在南疆库尔勒盐碱地,使出苗率从52%提高到88%,苗齐苗壮,实现了盐碱地棉花丰收。“孙博士研发的抗逆产品让我们的棉花更加健壮,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她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新技术,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来自库尔勒地区的棉农说。

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赵文琪,在完成外地求学之后,怀揣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与深情,她踏上了归途,决心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奉献给家乡的棉花产业。“新疆是我生长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对家的记忆与情感。我渴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棉花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赵文琪告诉记者。

还有专注于棉花减碳增汇研究的博士张正贵、气候变化适应研究的博士王剑、土壤碳氮循环研究的博士潘占磊以及负责试验基地精细管理、棉花栽培工作的李军宏、张要朋、翟梦华、李鑫等一批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团队。“是这片土地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要用所学知识为新疆棉花事业贡献力量。”潘占磊说。

这些青年科研人员的身影成为新疆棉花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用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提高了棉花产量和品质,还通过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服务当地、建设边疆的事业中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下一篇:[中国科学报]首个棉花纤维起始发育单细胞时空组学图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