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奔赴大西北:点亮新疆农业科技之光

发布时间:2024-12-3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访问量 : 作者: 李晨
字体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产品供应及保障基地,在我国农业战略布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疆棉田(1).jpg

新疆棉田。中国农科院棉花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的科研人员,从祖国东部奔赴大西北,在这片富饶的田野上,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培育了棉花、特色瓜类等新品种,创新推广了玉米密植技术、棉花复种模式,为新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潜心育种破解生产难题

从亩产二三百公斤到400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研究员邢朝柱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他说:“希望盐碱地里都能种上我的棉花。”

面对新疆地区土壤盐碱化等问题,邢朝柱带领团队扎根新疆,潜心研究,培育出了高产、优质、耐盐碱新品种“中棉所193”和“中棉所1813”等,在新疆喀什地区广大盐碱地大面积示范种植,效果显著。

2012年开始,邢朝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新疆。每年4~10月,邢朝柱都带领团队奔忙于棉田,在一天之中就会转移好几个“战场”,经常是清晨出发,深夜回家,带病工作成为家常便饭。

新疆有6000万亩可改造的盐碱地。邢朝柱团队扎根新疆,重点开展耐盐碱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培育工作。“如果没有好的耐盐碱的棉花品种,种下去的棉花不出苗,或者出的是僵苗、死苗,根本长不大。”邢朝柱说,在中度盐碱地,中棉所193和中棉所1813出苗率较当地往年种植品种提高30-50%,平均籽棉产量达400公斤以上,较当地往年种植品种增产20%以上,亩产增收400元,深受棉农欢迎。

严根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逆育种课题组组长、研究员。他扎根田间地头30余载,一年奔波约10万公里,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棉花抗逆遗传研究。他带领团队研究了8000多份国内外育种材料,分析了从田间地头得来的上千万组数据,发明了一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方法,主持培育国内棉花新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600万公顷,增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50亿元。

严根土主持培育的3个棉花新品种通过中亚国家审定,这对构建中亚国际棉花产业聚集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1年,中棉所与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严根土主持培育的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中棉9001”冠名为“中棉罗莱1号”,并建立了专属的中长绒棉生产基地。

“中棉所1813”和“中棉9001”目前有望成为国内第一批在新疆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

此外,中棉所研究员马雄风团队选育的“中棉113”连续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品种,种植面积在北疆冷凉区占比60%以上。该品种以其优异的抗旱性和抗病性,显著提高了北疆地区的棉花产量和质量,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广袤的种植面积,成就了新疆“瓜果之乡”的美誉。西部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力荣潜心研究,率领团队成功培育的多个桃品种现已成为多地的主栽品种。其中,“中油蟠7号”破解了油蟠桃裂果重、果实小、产量低的世界难题,被果农誉为“神7”;“中蟠桃11号”已成为我国蟠桃第一大栽培品种。


树立样板促进粮棉作物高产

好品种有了,栽培技术也要跟上。

“我和团队2015年开始在新疆进行棉花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一步步看着自己服务的农户种植的棉花产量增长,收入增加,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中棉所研究员宋美珍说。种棉花就要去新疆!怀着这样的想法,宋美珍2016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中心签订协议,长期带领团队在博乐、阿克苏、喀什、石河子、昌吉等地考察、试验。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筛选高品质棉花品种,针对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将良种良法进行大面积推广,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宋美珍介绍,团队在不断试验中筛选出最适合这里种植的中棉113特早熟优质棉花品种,成熟期仅需115-118天,而且品质好,产量高,深受棉农和市场的欢迎,如今种植面积已达90%以上。同时,团队在传统“矮密早”植棉模式基础上创新发展,以“降密壮株,提质增效”为目标,探索并推广了适宜现代机采棉要求的“宽早优”植棉新技术,该技术连续两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连续四年成为昌吉州、博州主推技术。

新疆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土地十分广袤、资源较为富集,粮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密植是玉米高产的第一关键词。”西部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少昆带领团队创新了玉米密植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打造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奇台模式”。

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密度由4000~5000株/亩提升至6500~7500株/亩,增密60%以上;单产由600~700 kg/亩提高至1100~1200 kg/亩,水肥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实现了高产与高效协同发展、增产与增效同步提升,显著提高了种植密度和单产,提升了水肥利用效率,为发展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成功案例”。

李少昆说,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已经愈加成熟,今年在全国实施面积超过4500万亩。

新疆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其小麦生产对地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振虎介绍,他们引进中国农科院培育的中麦578,在新疆喀什地区进行了4年示范推广。这个品种加工品质突出,是南疆唯一达到中强筋品质的小麦品种,同时产量也比本地常用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千亩方平均亩产609公斤,今年当地的种植户最高亩产达到了693公斤。


创新模式推动生产变革

新疆地区不仅是棉花生产大省,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其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为进一步优化调整新疆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光、温、水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以中棉所研究员董合林为首席科学家的西部粮棉轮作技术创新团队积极进行粮棉等作物轮作技术创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棉花复种模式,实现了棉花与冬小麦双丰收,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以“中棉113”为代表的早熟品种,连续多年在南疆多个地区进行灾后复播和两熟制种植,籽棉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有效提升了棉花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专家一致认为,推广应用早熟、丰产、优质棉花复种生产模式,在保障农民收益同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既能缓解棉田连作障碍,又能破解棉花生产只求产量忽视品质的问题,是响应国家强农富农政策和新疆自治区粮食产能提升的有效举措,为西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非常适宜油料作物的种植。“新疆是确保国家油料安全的一块宝地,未来我的设想,是让新疆达到一千万亩的花生种植面积。”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王强介绍,他带领团队多个县市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和科学试验,专注于花生、棉籽、油葵、核桃、红花、巴旦木等西部特色油料的加工专用品种筛选与示范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与营养健康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性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目前,新疆棉籽、油葵、红花、巴旦木等特色油料的种植面积都位居全国前列,花生尚属起步阶段,但王强对它的发展极有信心。新疆光热资源丰富,花生平均亩产量几乎是内地的两倍,而且品质好,几乎没有黄曲霉毒素。“我们针对新疆生态区域选育的6个优质新品种的登记正在进行,两到三年后可以正式推广。”王强说。

“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的核心目标,我们要为粮食产能再增千亿斤贡献中国农科力量。”西部中心的科研人员如是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下一篇:[大象新闻]农业大先生│“根土”生花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