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一线急先锋】“中棉所精神”在救灾一线闪耀光芒
——记棉花所专家支援河南灾后复产先进事迹
7月19-31日,河南省安阳市全域连续遭受洪灾、雷电大风等自然灾害,作为“豫北粮仓”的安阳四县区受灾严重,百万亩农作物损失惨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积极响应部院党组号召,在全力自救的同时,第一时间组建了由副所长马雄风牵头,杨兆生、李伟、李健、徐开杰组成的专家组,赶赴安阳市汤阴县和安阳县开展救灾指导工作。
深入一线查灾情
专家组先后赴9个重灾区开展实地调研。“蓄滞洪区部分农田积水仍很深,排水困难,且仍有泄洪的可能,影响灾后补种甚至秋播。”马雄风担忧地说,“另外,由于大风造成大量树木倒折,部分道路阻断,加上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农业减灾救灾工作有一定困难。”
棉花所和环发所组成的联合专家组与安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和土肥站相关人员就灾后恢复生产进行紧急研讨。“我们现在急需一套灾后农作物恢复生产的技术方案,请专家们帮忙!”安阳市农技站负责同志恳切地说。专家组听闻消息后挑灯夜战,制定出《安阳市四县/区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方案》,第一时间发给安阳市和各县区农业农村管理部门。
争分夺秒稳生产
在秋粮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专家组积极动员一切力量帮助受灾县开展复耕复种工作。专家组在田间地头向受灾农户、群众发放《河南涝害灾后作物生产指导意见》手册,并现场解答群众关于作物灾后管理及复耕复种等技术问题,引导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降低灾害损失。“我们的原则是正常地块追高产、轻灾地块保稳产、重灾地块少减产,对过水后正常生长地块和渍水地块采取不用的田间管理方案。针对绝收地块,在不影响秋播的前提下,做到能种尽种、休养地力。”专家组成员李健介绍说。
针对蓄滞洪区排涝设备和绝收地块补种种源短缺等问题,专家组通过研究所党支部、青工委、中宏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向社会发出倡议,征集大型排涝设备“龙吸水”和绿豆、黄豆、青贮玉米、荞麦等适种种子。倡议发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第一时间征集到了大豆和荞麦等种子。专家组联系排涝设备厂家与安阳县瓦店乡受灾地对接,及时开展受灾农田排水工作,克服了重灾区积水时间过长、农田底肥流失、农作物改种难度大等问题,有序推进了当地农业救灾与生产恢复,尽最大努力稳定了秋粮面积和秋粮产能。
实干兴农践初心
“1958年,棉花所由北京迁至安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简单说就是要实干。”专家组中的退休返聘研究员杨兆生感慨地说。“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初心,造福三农是中棉所人融入血脉的使命。”
棉花所基地附近的瓦店乡东路村受灾严重,急需大型农机开展复耕复种工作。专家组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政府部门,为东路村免费提供农机作业、种子和技术服务。8月7日一大早,专家组带领研究所机务队一行9人携带秸秆粉碎机、犁地机、耙地机、撒肥机开展复耕作业。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机务队克服大雨和田地泥泞等困难,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粉碎秸秆、整地、播种等任务。经过连续奋战,截止8月14日,机务队共出动人员80人次,大型机械40台次,修复农田230亩。目前,补种的大豆,绿豆、玉米均已出苗,长势良好。
看着地块中一片片绿油油的小苗,青年专家李伟感到由衷的欣喜,“通过参加这次救灾帮扶行动,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真正践行了初心使命,提升了业务水平,从实践中感悟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从实践中掌握能让农民减少损失的技术和办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灾后恢复生产,当好农业生产参谋,做到灾情不缓,工作不止,努力打好防灾减灾和秋粮生产的攻坚仗。”专家组成员徐开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