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让服务产业发展路径更有保障

发布时间:2014-07-21 来源 : 访问量 : 作者:
字体

弘扬中棉所精神系列评论3

让服务产业发展路径更有保障

□本报评论员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产业发展的大需求。几十年来,中棉所培育出的每一个新品种,都是围绕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解决棉花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棉花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种以服务产业发展的大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科研路径,值得所有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

  想当年,中棉所之所以在成立伊始就重新选址并迅速“落户”安阳,就是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科研要深入生产、深入群众”、“专业所要深入产区”的号召。当时经过考察形成的选址考察报告上,第一个方案是在郑州,第二个是在石家庄,第三个才是安阳。经过反复考察比对,最后认为安阳最合适,因为安阳当时是棉花主产区,有着50万亩的棉花,而且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土壤都适宜棉花种植,更适合搞棉花科研。最终选址地点放弃两个省会城市,充分说明在生活上可能更方便一些的背景不是优先考虑的条件,有利于在科研服务产业发展上更有作为才是根本着眼点。

   看眼下,又一年夏粮丰收,其实很应当为中棉所的科技人员记下一功。早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增地减”,粮棉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中棉所就启动棉花早熟育种技术攻关,最终培育成功中棉所10、16和36为代表的早熟棉品种,在80年代完成了北方多地由棉花一年一熟向棉粮一年两熟耕作制转变的突破,实现了农民麦棉双丰收,既有粮食吃,又能有钱花的梦想。进入21世纪以来,有心人都发现,许多传统棉区包括安阳都很少有棉花地了,原来大量的棉田都用来种粮食或其他作物了。这其中固然有国家对种粮食的各种补贴越来越多,加上农业科技的应用减轻了种粮的劳动强度,棉花种植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的劣势愈加明显等因素存在,而中棉所人充分发掘棉花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的能力,大力开展我国盐碱旱地植棉新技术研究集成、抗旱耐盐新品种培育与示范推广,实现了棉区“东移、西进、北上”的战略调整构想才是这一状况合理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提高盐碱地旱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等于扩大了我国有效耕地面积,为我国棉花种植区的调整提供了技术和品种储备;也从更大范围缓解了粮棉争地矛盾,保障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棉所人,牢记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老一辈科技人员筚路蓝缕,新一代科技人员栉风沐雨,经过几代人努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整体跨越,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增加了棉农收入、提高了纺织品质量,还搭建棉花科技公益服务平台,为整个棉花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服务棉花产业发展乃至大农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阶段。期望服务于农业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学习中棉所人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勇攀世界农业科技高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安阳日报》:产业布局调整大抉择 下一篇:《安阳日报》:群英扛鼎 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