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安阳日报》:让中棉所精神在安阳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发布时间:2014-12-10 来源 : 访问量 : 作者:
字体

让中棉所精神在安阳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学习、弘扬中棉所创业、创新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10月13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活动的决定》,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向中棉所学习的活动。近两个月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组织开展向中棉所学习的活动。12月4日,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学习、弘扬中棉所创业、创新精神座谈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保利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上,中棉所、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和科技工作者代表、文艺工作者代表先后发言,交流学习经验,畅谈学习体会。为进一步把学习宣传引向深入,本报今日摘要刊登与会者的发言。

深化学习 广泛宣传

凝聚起推动安阳改革发展强大正能量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常保利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在57年的奋斗历程中,中棉所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果,也孕育出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懈创新、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的延续和拓展,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组织开展向中棉所学习的活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文明安阳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进一步深化对中棉所创业、创新精神的学习和宣传。中棉所57年的工作历程,既是一部创新史,也是一部创业史、奋斗史,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需要我们去挖掘,有许多闪光的足迹需要我们去展现。新闻单位要组织记者进一步深入采访,利用消息、专题、访谈、纪录片、系列片等形式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使中棉所的创业、创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市作协等单位要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进行实地采风,利用报告文学、戏曲、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打造精品力作,让更多的人在文艺欣赏中学习传承中棉所精神;市社科联等单位要组织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围绕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阐释中棉所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提升中棉所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联系实际,真学实干,凝聚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正能量。各单位、各部门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关于开展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活动的决定》和有关中棉所先进事迹的介绍、报道,采取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认真开展讨论,使大家真正认识中棉所精神的可敬、可信、可学、能学,把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变为自觉行动,转化为做好本系统、本单位、本职岗位工作的重要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紧密联系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的实际,认真查找我市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重大科技攻关、新科技的推广与应用、科技创新与市场转化、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推动我市科技进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宣传,要在全市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鼓励创造的氛围,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树一流标杆、创一流业绩的氛围,大力营造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氛围,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激励和动员全市人民为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薪火相传中棉所精神

    中棉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侯志勇

  立足安阳,面向全国。中棉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之后不久,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科研要深入生产、深入群众”、“专业所要深入产区”的号召,中棉所时任领导决定迁址安阳。立足安阳的50多年,中棉所累计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种88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1990年至2010年,“中棉所”系列品种累计推广3.57亿亩,占同期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6%,最高时达50%。所以说,中棉所是立足安阳,面向全国。

  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在条件异常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的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中棉所人脚踏实地开始为中国棉花科研事业打拼,创造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中棉所人前仆后继,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取得了一项项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用科技之光点燃了中棉所人心中的中国梦。虽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当年艰苦奋斗搞科研的精神永远不能丢。无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如何改善,艰苦奋斗搞科研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回顾过去,“依靠科技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生产关键问题”始终是中棉所发展的动力。中棉所始终坚持“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坚持与我国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开展科技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克难攻坚。

  中棉所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新一代中棉所人定会将中棉所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并为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力打造安阳农业经济升级版

    市农业局副局长 程志勇

  安阳是农业大市,历史上是全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是当时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中棉所来到我们身边,为我们的合作提供了方便条件,对助推我市棉花科技含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利用路近、人近、关系近的条件,依托中棉所的科技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中棉所的科技合作,在棉花基质育苗麦后移栽、新品种中棉所60、中棉所79科技示范、国内外棉花科技前沿信息交流、科技项目推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到中棉所人那股创业、创新的精神和激情。今后,我们仍将依托中棉所的科技优势,加快建设技术推广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努力提高我市棉花生产的科技水准,充分挖掘科技兴棉、科技兴农的科技潜力。在农业工作中,大力学习和弘扬中棉所精神,乐于奉献,艰苦创业,在工作业绩上争创一流;善于争先,勇攀高峰,在不断创新中突破前行;敢于担当,求真务实,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任务目标。

  近年,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打造安阳农业经济升级版,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一个目标,一条路径,五项工程,五大基地”的工作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中棉所精神,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四化”同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施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工程,提升农业市场化、企业化经营水平;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工作的新局面。

    助力安阳市现代农业发展

    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陈传奎

  市委发出向中棉所学习的号召以来,我们把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作为思想上的鞭策、工作中的动力,通过深化学习,全面分析自身科研状况,找出自身差距。同时结合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职能特点,进行了正确定位。借鉴中棉所先进经验,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用实际行动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

  正确定位,切实发挥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纽带作用。一是发挥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我们立足当地农业实际生产需求,推广应用了小麦、蔬菜等一批新品种和新的实用技术,为我市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我们已经与安阳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流转土地1000亩,将现有试验地整体东迁至永和镇。同时在全市主要种植区建立了玉米、小麦等高标准良田示范点和辣椒、红茄等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农民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发挥优势,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一是创新育种手段。日前,我们与深圳华大基因签订了谷子育种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谷子育种新时代。二是创新推广模式。通过“豫谷18”现场观摩会,大力推介该品种,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明确方向,切实增强发展实力。一是打造创新团队。我们将坚持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实现团队效能的充分发挥。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今年,新争取到了两个投资千万余元的国家级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另外,还争取到了多项省重大项目,这些都为改善科研条件、增强发展实力提供了强大支持。

    做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的忠实践行者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王福的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的主管部门,肩负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发展的重任,应努力用中棉所精神武装思想、助推发展。

  传统产业是我市主导产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力量。但是,受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整体附加值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影响,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学习并大力发扬中棉所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当前全市经济爬坡过坎、克难攻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积极服从服务于安阳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振奋精神、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克难攻坚,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在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融资服务、“两化”融合、行业管理、企业技改、商业模式等方面缺乏创新,大多局限于低层次的传统模式,远远不能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学习发扬中棉所精神,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新活力,才有新产品和新服务。二是行动上要早谋划,要紧密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动向,瞄准五年、十年后的新技术,才能使我们的创新有方向,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具有竞争力。三是投入上要加大,要多渠道筹措创新资金,全方位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推广上要有新举措。五是创新体系和平台建设上要有新思路。六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支撑工业经济的更快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创新型安阳建设

    市科学技术局副调研员 杨 烨

  市科学技术局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中棉所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进一步增强了使命感、责任感,为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近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安”和“创新驱动”战略,使科技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有了明显提升。我市连续8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009年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称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这与中棉所积极参与密不可分。

  我们将以中棉所为榜样,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立足“支撑产业升级、改善保障民生、提升服务能力、夯实工作基础”,深入实施“七大科技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科技创新投入的新突破,实现创新载体建设的新突破目标。突出全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惠民。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交流,着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大科技政策落实力度的“八个重点”,强化科技兴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安阳建设,为实现安阳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解危脱困中大力弘扬中棉所精神

    安钢集团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 魏庆军

  安钢作为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将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立足企业实际,把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融入解危脱困、转型发展全过程,引导和激励干部职工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就是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安钢5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部团结拼搏的奋斗史。无论是建厂初期的“走泥泞路,点煤油灯,喝洹河水”,党员干部与广大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靠肩扛手拉在豫北大地上建成了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安钢人顽强拼搏、敬业奉献,加快推进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强厂建设,都是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结果。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安钢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形势越是困难,越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靠艰苦奋斗让安钢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发展。

  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就是要不懈创新、勇攀高峰。安钢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精神,我们每一次大的突破,每一次大的跨越,都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当前,钢铁行业进入新常态,钢铁市场、上下游行业以及安钢自身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这种新常态,我们要大力弘扬不懈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观念、转方式、转作风,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创新上来,通过创新,让一切劳动、知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效益的源泉充分涌流。

  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就是要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下一步,安钢将继续加大与上下游及各相关方的合作,强强联合,产业融合,在合作共赢中赢得发展良机,真正让团结协作成为安钢解危脱困、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弘扬中棉所精神,就是要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发展壮大安钢,把安钢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几代安钢人的夙愿。当前,在安钢面临生存考验的关键时期,凝聚全体干部职工的信心和力量,全力以赴打赢生存保卫战,实现绝地反击,尤其需要学习弘扬这种精神。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发展安钢、建设安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员全厂之力推进低成本战略、服务型钢铁战略、多元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以战略落地推动各项工作,力争早日实现“双千亿”奋斗目标,再现安钢新的辉煌。

    敢于承担 积极融入

    服务安阳经济社会发展

    安阳师院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王晓伟

  中棉所57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57年来,中棉所科研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棉花研究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始终都把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把“爱国、敬业”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

  安阳师范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安阳市的支持,学院发挥优势,主动承担,积极融入和服务安阳经济社会发展,依托厚重的历史和地域资源,大力开展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依托地方资源,打造品牌专业,服务地方;积极搭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适应需要,积极服务地方发展战略转型。学院依托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汉语国际推广汉字文化基地,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合作成立了汉字文化传承创新联盟,承担“中国殷商文化和汉字起源”国家汉语推广项目,在文化的传承上下工夫,在创新上做文章,从而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安阳师范学院将以中棉所为榜样,以中棉所精神为指引,积极承担起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类高校的历史使命,围绕安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努力成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持者和保障者,为安阳市的发展提供知识、智力、人才支撑,在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过程中攀登高峰、建功立业,同时在服务中实现高校自身的价值。

    坚持科技创新 推动畜牧发展

    市畜牧局饲草饲料站站长 赵春法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认为开展向中棉所学习的活动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因此,在市畜牧局组织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我把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关于开展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活动的决定》反复学习了多遍,受益匪浅。

  我1984年毕业分配到市农牧(畜牧)局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畜牧技术的推广与研究,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锻炼,深深体会到,要想在科技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不懈。我开展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前后用了10年时间,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最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半途而废,轻易放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二是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迎难而上。开展科学试验,需要购置试验材料,选择试验地点,在试验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甘于奉献,迎难而上,才能攻克科学难题,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协作攻关。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科技研究更是如此。所以,在科学试验中,一定要深入一线,客观、及时、准确地记录每一个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要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协同攻关,这样才能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

  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三点建议: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结合安阳实际,制定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为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专家库。从安阳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管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中筛选一部分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专家库,市委、市政府进行重点管理。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基金。结合实际,筛选一部分能推动安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项目,拨出专项资金,从创新人才专家库中选择专门人才主持承担项目,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和验收,确保重大科技项目取得实效。

    全力服务好安阳粮食生产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张志华

  在近30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我们和中棉所多有合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平凡的接触中,我们更能够深刻体会到“甘于奉献、勇攀高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中棉所精神的伟大与质朴。同为农业工作者,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连年艰苦的工作中奋力前行,铸就了新时期安阳粮食生产的辉煌之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谨就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安阳粮食生产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出几点建议。

  建设现代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围绕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按照现代农业标准构建一主多元的现代农技体系。推进基层农技体系发展改革,加强区域性农技中心(站)建设,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网络。以省部级高层次专家团队为核心,市县农技专家队伍为骨干,乡村农技人员为节点,打通技术扩散通道,强化推广能力。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社会化服务的衔接机制,提高农业推广的普及率、到位率和贡献率。

  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要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用3年至5年时间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换,优化作物布局和品种结构。二是实施主要粮食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改革,推动夏秋一体化,实现农艺农机、良种良法、良田良制有机结合。三是加大对高产创建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开展增产模式攻关研究,强化重大关键性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系统化推广力度,示范引领粮食发展。

  深入推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全市有近130万亩中低产田,受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制约,其产量效益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西部丘陵旱作区,要在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引导群众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推动种植结构调整,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大力发展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产业,以科技创新突破生产瓶颈,推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打造现代农业物联网体系。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下一步,要加强农业信息资源集成,全面整合苗情、墒情监测、气象预测预报、病虫害疫情测报和土壤测试等基础数据,实现农情调度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为开展科学应变管理提供依据,更好地服务粮食生产。

    以先进为榜样

    立足实际 创新发展

    安化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刘涛

  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活动的决定》下发后,安化集团公司立即组织全体职工开展向中棉所学习的活动,职工反响强烈。

  近年,安化集团公司通过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深入贯彻执行“科技创新、项目带动”战略举措,持续优化提升,通过强化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公司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日益提高,持续保持生产安全、稳定、高效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公司生产形势逐步向好的同时,安化集团公司作为一家拥有40余年历史的老化工企业,同全国大多数企业一样经历过辉煌,走出过国门,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存在的发展问题也逐步显现——企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产品生产成本高,公司主营传统的尿素产品处于亏损边缘,公司整体处于亏损状态,谋求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扭亏增盈一直是安化集团公司发展中的重点工作。此次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安化集团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安化集团公司作为安阳市众多企业中的一员,只有学习并大力发扬中棉所精神,立足岗位,奋发有为,让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主导和推动作用,为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作出一个老企业应有的贡献!

  在企业自身通过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在老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新技术及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指导、创新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老企业,技术相对落后、产品成本及环保压力较大,增加对这些企业的政府资金支持,有利于安阳市整体经济的发展。

    用文学创作弘扬中棉所精神

    中国作协会员 周艳丽

  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开展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学习活动的决定》之后,我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在网络上查阅了有关中棉所的资料,有新闻报道也有关于中棉所的研究文章。其中,仅新闻报道就查到五六十篇,可以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新闻媒体就开始关注中棉所了。研究中棉所的论文也不少,仅作为学位毕业论文的就有五六篇。中棉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显著,为我国棉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查找和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中棉所的创业、创新精神弥足珍贵,令人感动,越来越迫切地渴望了解中国棉花事业的发展历程,越来越迫切地渴望走进中棉所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棉所这个题材厚重而宏大,新闻媒体已作了大量报道,如果用文学形式表现,也许更能系统化、形象化。

  我计划撰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以中国棉花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中国棉花研究所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为支撑,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棉花发展的历史。通过本书将中棉所的事迹全面系统地梳理出来,将中棉所的创业、创新精神用文学的形式,用生动化、形象化的语言更好地宣传出去,使中棉所的精神得到更深入弘扬、更广泛传播。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AYTV 档案:棉田里的守望者 下一篇:《中国科学报》: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降低70%用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