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10月7日电(王志清) 10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李培武及国内农业专家在塔里木大学无膜棉示范田进行观摩。这块62亩的无膜棉田亩收获株数12633株,籽棉产量为345.3kg/亩,无膜棉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标志着新疆无膜棉配套栽培技术初步成熟。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新疆推广地膜棉种植技术以来,地膜覆盖在带来“白色污染”的同时,增加了地膜等生产资料的成本和揭膜用工费用。据统计新疆棉农采用人工揭膜或机械化回收地膜,棉区土壤中地膜年残留率仍在15%左右,地膜残留率年均24.4%,新疆已经成为我国土壤环境污染最严重地区之一。
棉花产业是新疆尤其是南疆的支柱产业,新疆约50%的农户从事棉花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问题是事关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无膜栽培是解决棉田残膜污染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喻树迅院士在2011年首次提出新疆无膜种植棉花的理念,并依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率先开展了早熟、抗旱、耐盐碱无膜棉新品种的选育、配套技术的研究,以及成果示范等先期工作。
无膜棉花种植前期土壤温度低和水份含量低导致棉花晚发,是限制无膜棉产量的重要因素。中国工程院喻树迅院士带领团队开展了适宜新疆无膜棉种植棉花新品种的筛选。“中棉619”是目前筛选到的示范试验面积最大的一个适宜新疆无膜种植的棉花新品系,在南疆无膜覆盖条件下生育期120天,霜前花率≧95%,平均产量可达350公斤/亩。
据了解,喻树迅院士带领团队正在克隆抗冷、抗旱、抗盐碱、耐高温的相关基因,预期将这些优良基因聚合到中棉619中,这样中619就能避过早春晚秋的低温和中期高温蕾铃脱落,做到稳产、高产、优质。“中619”经过近10年的田间试验与示范,无膜棉配套栽培技术初步成熟,它的大面积示范成为新疆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2020年,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承担校长基金---“中619”棉花品种试种与无膜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探索棉花无膜栽培下“一播全苗”关键技术,揭示棉花耐寒抗旱的生理机制,形成棉花无膜栽培技术体系,以及为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课题组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确定南疆阿拉尔垦区无膜棉适宜的播期,明确适合南疆棉区无膜棉适宜的种植密度,形成南疆无膜棉关键栽培技术体系。
(编辑:王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