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河南新闻联播 中棉所:以改革创新引领棉花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 :河南新闻联播 访问量 : 作者: 郑辉 孙键 张晓博
字体

  始建于1957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棉花专业科研机构和全国棉花科研中心。改革开放40年来,中棉所立足中原大地,瞄准我国产业发展需求和世界技术制高点,持续改革创新,在我国棉花新品种培育上实现一次次飞跃,引领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在中棉所占地45亩的试验田里,所里的工人陈法海正在忙着做田间管理。棉田里是刚刚种上不久的转基因抗虫棉育种材料,这种棉花亩产可以达到600斤。说起抗虫棉,老陈十分感慨,至今还记得26年前爆发的一场虫害,同样是在这块棉田,棉铃虫差点把地里的棉花都吃光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人 陈法海:抓住棉铃虫放到农药里面,都治不死,都在那里活蹦乱跳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爆发大面积的棉铃虫害,导致连续几年棉花大量减产。当时国外一家跨国公司趁机用先进的转基因抗虫棉占领了我国95%的市场,还向中棉所提出如果中国肯出9000万美元的价格,他们可以提供育种材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原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 郭香墨:他们提出的条件是,把他们的品种直接拿来在中国应用,我们就不再搞研发了。
  要么受制于人,要么打破垄断,自主培育,中棉所毅然选择了后者。但在当时,国内没有任何一家科研机构能够在技术实力上同这家跨国公司进行单独抗衡。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 李付广:中棉所及时建立规模化棉花转基因技术平台,把我们国家棉花科研的上中下游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使我们国家的棉花科研力量成为一个整体,由中棉所牵头,创造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协同创新的模式。
  最终,随着我国棉花科研实力的提升,1998年,我国第一个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29”培育成功,不仅比国外的抗病性好,产量还高出20%。2002年,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诞生,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到2012年,中棉所抗虫棉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8%,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而依托中棉所的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全国60多家上游基础研究单位和下游育种单位,也构建起了我国棉花从基因转化、种质创新、品种培育再到产业化的研发体系,先后培育出近50个引领全国的系列抗虫棉新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 李付广:技术不领先,你就永远没有市场就永远没有优势,必须在科技领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不断掌握新技术。
  分子设计育种被誉为棉花育种的未来技术,是各国争抢的技术高地。2014年以来,中棉所凭借在亚洲棉全基因组测序、四倍体棉花基因组测序组装等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突破,在棉花基因组学和棉花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研究上,双双跃居国际领先行列。又使我国棉花分子设计育种迈出关键性步伐。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 袁有禄:我们要建立一个,与产量、品质、抗性、优异基因有关的一个数据库,我们未来的育种就可以通过电脑的设计,将不同的优异基因组合组装在一起,为我们培育创新性、革命性的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0余年来,中棉所共培育出103个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获国家级奖项23项,并攻克了枯黄萎病等棉花顽症,创新出一系列早熟早育品种。我国皮棉产量,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平均每亩16.4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13.2公斤,棉花总产和大面积单产都位居世界第一。而进入新时代,立足于自身技术优势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新趋势,中棉所在创新发展上又踏上了新征程,2016年联合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等208家市场主体和主管部门,组建起国家棉花产业联盟,谋划如何进一步创新技术与产业对接机制,共同推动我国棉花产业全链条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 李付广:改革创新始终贯穿我们所的科研工作,也是我们不断取得科研成绩的法宝,我们相信未来我们国家的棉花科研、棉花产业在持续做大的基础上,会不断的做强,而且最终会提升我们国家棉花产业的国际话语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中国农科院网: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推进农业科技“走出去” 下一篇:安阳新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为推动国家棉花产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