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首页栏目» 综合动态

扎根新疆送技术 助农增收“幸福花”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宋美珍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4-06-07 来源 :综合处 访问量 : 作者: 综合处
字体

1xiu.jpg

【个人简介】

宋美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棉花绿色增产增效创新团队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高品质棉花生产模式与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育成早熟棉品种2个,参与选育品种14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9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品种保护权8项,颁布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32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229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08篇。

棉心铸就科研志 扎根新疆结硕果

1986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工作以来,宋美珍先后从事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早熟棉遗传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棉花氮磷养分高效利用、植棉栽培理论等研究工作。三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使她对棉花生长特性谙熟于心、棉花生产环节了如指掌。

随着新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2018年,宋美珍主动请缨到新疆工作,用多年的科研积累奉献新疆棉花产业。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和同事,初来乍到的宋美珍,面对一个全新生活和工作环境,遇到了诸多不适和各种困难,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或放弃,而是努力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环境,坚持不懈地深入一线开展科学研究。

扎根新疆6年中,宋美珍与团队成员为了全面深入了解新疆棉花生产实际情况,调研制约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几乎已经跑遍新疆各个产棉县、团场,与农技人员和棉农交流。新疆地域辽阔,各县、团场间相距较远,对于他们来说常常需要一天内驱车四五百公里,有时直到深夜才能休息。厚厚的记录本和采集的棉花样本,为他们解决新疆棉花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针对新时代新疆棉花产量、品质、效益协同提升的重大需求,立足于新疆植棉模式创新,中棉所棉花绿色增产增效创新团队与新疆相关单位合作,提出了“宽早优”植棉技术体系,具有“四大优势”,即增温增光、减药减肥减人工、增产增效和绿色提质。同时,带来“四大转变”,即风险棉区可变为稳产棉区,一般棉花品质可变为优质品质,中产棉田可变为高产棉田,订单生产由不可能变为可能,为解决新疆棉花“单产徘徊、品质下降”问题探索出了新路径。

深耕棉田播希望 贴心服务助丰收

在推广“宽早优”植棉技术体系的初期,宋美珍他们面临了诸多困难。由于这一技术体系与传统的植棉方式有所不同,起初并未得到棉农的广泛接受。许多棉农对于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持保守态度,他们担心新技术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而减少收入。面对这些疑虑和担忧,宋美珍他们并未气馁,他们深入棉田,在田间地头与棉农面对面沟通交流,讲解该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优势,解答他们的疑问,增强他们的信心。

在推广过程中,宋美珍他们还遇到不少“小插曲”。有一次,一场春雨意外降临,让一位棉农的棉田出苗受到了影响。他焦急万分,急忙打电话给宋美珍,急切地请求她的帮助:“宋大姐,我的博士老师,您得来看看我的棉苗出得怎么样了?”宋美珍他们赶到他的田里,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这位棉农的棉苗每亩达到了9800多株,恰好符合“宽早优”技术所要求的亩株数。因为与他之前种植的高密度模式不同,他很是担心如坐针毡,他焦急地说:“宋大姐,我可是连队的标兵,年年产量都是第一名,现在地里没苗,我可怎么办?我老婆天天骂我,我都不敢回家了。”宋美珍拉着他坐在地头,耐心地给他讲解“宽早优”栽培技术的管理要点,指出这与传统的高密度种植模式有何不同。她告诉他,虽然每亩的株数减少,但每株棉花的生长将更加强健,最终是能够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为打消他的疑虑,宋美珍在随后的日子里,每隔十天半月,都会去他的棉田里看一看,教他如何适时灌溉、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到了七八月份,棉农夫妇俩人看着地里的棉株长得很壮实,棉桃个头大、结桃又多,他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显得非常开心,拉着宋美珍的手一定要请她吃饭。最终,他的棉花产量不仅成为连队领先水平,甚至还超过了往年。这几年来,这位棉农一直坚持采用这种植棉模式,带动周边的棉农也纷纷向他学习,逐渐掌握和推广了这一植棉新技术。

2xiu.jpg

宋美珍在四十九团进行技术培训

宋美珍他们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兵团有关农业部门合作,争取到更多的支持,累计在新疆昌吉、博州、喀什、阿克苏等地开展培训活动100多场,惠及棉农1万多人,为棉农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同时,宋美珍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融媒体中心创新技术培训新模式,联合推出了“田间课程”栏目,邀请专家到田间讲课录制节目,大力宣传优质棉新品种、植棉新技术及新产品,为棉农答疑解惑,并通过新媒体传播,方便棉农及时、随时学习掌握先进的植棉理念和植棉技术,实现了“一次制作,多平台发布,零距离服务”。截至目前,该节目累计传播浏览数量500多万次,并入选中央宣传部“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这份荣誉既是对节目本身的肯定,也是对宋美珍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服务农民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鼓舞。

3xiu.jpg

宋美珍参与录制“田间课堂”节目

如今,宋美珍在棉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网红专家”。她的手机里,密密麻麻地存着几百个棉农的微信,这些联系人的增多,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信任和依赖的沉淀。无论棉农们遇到政策上的疑惑,还是种植品种的选择、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等问题,只要一条微信,宋美珍总是给予耐心解答和指导。她的微信成了棉农们的“知识宝库”,她的声音成了他们耳边的“定心丸”。

岁月在宋美珍的脸上留下的痕迹,记录了她对棉花事业的不懈追求。已经年近六旬的她,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为实现中棉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而努力着。

砥砺前行探棉海 “中棉所精神”永传承

宋美珍曾在许多老专家指导下工作,对他们为国担当、用科技促进棉花生产“中棉所精神”有着深刻认识。她不仅是“中棉所精神”的践行者,更是这一精神的传承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棉所人对于棉花事业的忠诚与奉献。谈及“中棉所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工作的影响,宋美珍表示:“‘中棉所精神’激励着每一代中棉所人,扎根在我们心中。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自我进步,自我成长。不要叫苦叫累,把喜欢的棉花事业做到最好,把学到的知识用来服务棉农、服务生产,做到为棉农增收,为企业增效,为政府增光。”

青年科技人员是棉花的生力军,她勉励青年科技人员要坚持发扬“中棉所精神”,将科研工作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她说道:“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够到田间地头去、到生产中去,跟棉农交朋友,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到大地上。我们要把棉花当作我们的孩子,用心去爱它,呵护它成长,这样你就觉得很幸福。”她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期望,希望大家能够将“中棉所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棉花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贡献持续贡献中棉所人的力量。

新疆棉田心血倾,奉献终身志不停。宋美珍秉持践行“中棉所精神”,投身科研一线,将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棉农。天山南北、大漠边缘、胡杨树下、广袤棉田,她用双脚丈量农业推广路上的最后一公里,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对“三农”工作的热爱和忠诚,让“中棉所精神”在新疆棉田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上一篇:视频新闻:农科精神传薪火 踔厉奋发启新程——中棉所精神系列宣传报道(二) 下一篇:中棉所组织召开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团队跨越发展期中期评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