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没想到这次雨下的这么大、洪水来的这么急,洪水竟然进了植保楼……”
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首席崔金杰研究员指挥植保楼抗洪抢险时说的一句话。
植保楼在中棉所院内西侧,是一幢无地下室的独栋二层楼,之前植物保护研究室几个课题组都在此处办公,故俗称“植保楼”。后来,随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办公地点的调整,植保楼分配给了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使用。
团队成员单永潘7月22日凌晨4:02接到副所长马雄风发布“请在所部的年轻人马上到科研楼集合”的通知后,与居住在交流中心宿舍的其他应急值守青年职工一同立即涉水到科研楼参加抗洪救灾,在所领导的安排下投入到搬运沙袋工作中。
抗洪抢险初期,人员都集结在科研楼,主要力量都在防止科研楼及其地下室进水,植保楼防控力量相对薄弱。
4:53分左右,在完成科研楼西门的封堵工作后,看着不断上升的水位,单永潘担心地势较低的植保楼有进水的风险,随即向党委办公室主任宋晓轩汇报。宋晓轩立即安排单永潘和乡村振兴创新团队梅峥前往巡查。植保楼防洪救灾工作宣布正式开始。
在前往巡查的路上,居住在所外棉花苑的团队成员张开心通过微信向单永潘询问了植保楼的情况后,当即涉险赶往研究所。事后张开心回忆说:“来的时候水位最深处已经没过了腰,原本20分钟的路程,艰难地走了一个多小时。”
4:58,单永潘和梅峥巡查植保楼时发现西门开始进水,随即在中棉人微信群中求援沙袋,宋晓轩回应“到这边(科研楼)取沙袋”。同时,正在前往研究所路上的张开心,也在团队工作微信群中积极动员研究生参加抗洪抢险。
5:04,接到团队首席助理雒珺瑜通知,居住在交流中心的团队成员李东阳第一时间涉水赶往植保楼。
5:10,单永潘和梅峥返回科研楼装满一推车沙袋准备送往植保楼,宋晓轩担心人手及安全问题,随即安排后勤服务中心史一飞、科研平台中心周昊丹和人事处陈飞等人同行。
送往植保楼的第一车沙袋
左起:单永潘 陈飞 周昊丹,史一飞拍摄
5:30左右,第一批沙袋运抵植保楼时,李东阳和数名研究生已经着手就地取材,使用袋装营养土充作沙袋,或者培养棉苗的沙子制作沙袋,积极封堵洪水漫入。
5:41,得知险情后,崔金杰与妻子马艳第一时间从家中蹚着水赶往植保楼。考虑到大部分抢险人员还未到达抗洪现场,出发前马艳喊上了同住一个单元的高层次人才吴长才博士一起前往。
6:00左右,张开心涉险赶到植保楼投身抗洪工作;随后崔金杰抵达植保楼一线指挥抗洪工作。
6:10左右,看着不断上涨的洪水水位和消耗殆尽的沙袋,崔金杰在中棉人微信群中求援沙袋。经协调,马雄风通知可以到温室取营养土充当沙袋。正在植保楼内抢险的男青年迅速集结,蹚着没过膝盖的洪水、“漂”着小推车前往温室。在温室中,看到研究所各部门抢险人员和学生们已经在扛起营养土运往所内各处堵水;鉴于温室内空间有限,为提高营养土转运效率,前来拉营养土的几名人员在温室堆放营养土的角落里充当起了“人肉传送带”,一袋袋营养土被转运出去。“后来到温室取营养土的同志越来越多,为了稳住这条运输线,在最里面的我们,只能嘱咐温室外的同志向植保楼多送一点营养土。很快,温室内曾经堆成小山的营养土被‘夷为平地’,我们几个也每人拖起几袋营养土返回植保楼继续封堵。”研究生徐超回忆道。
6:14,暴雨还在持续,楼外水位持续升高,洪水开始渗进植保楼,崔金杰再次在研究生微信群中动员课题研究生参加抗洪抢险。
6:30左右,水位已经超过植保楼一楼地面,洪水不断从沙袋缝隙向楼内渗水,为了避免存放在一楼的超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被洪水浸泡,导致样品受损,崔金杰开始组织大家进行排水、封住进水点。同时,再次在中棉人微信群中求援“砖头”,指挥楼内抢险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抢救”(大型仪器用砖头垫高、小型仪器搬往二楼)。此时,李东阳想到植保楼北边的地面是由花砖铺设,便和张开心拉着小推车,带领研究生蹚水到外面摸“花砖”来垫仪器。
“7:30左右,大量洪水开始从植保楼南侧的老食堂通过门涌进楼内;8:30左右,屋内及卫生间的下水道开始大量返水。楼内的水位持续上涨,事后测量发现楼内水位最高达到18cm,当时楼内抢险人员只能一边组织人员加快排水作业,一边检查并封堵渗水较多的沙袋缝隙。”张开心回忆道。
11:24,雨势减小、洪水稍退,植保楼参与抗洪的“战士们”初步清理走廊和房间内的积水后,陆续返回宿舍稍事休息,以迎战可能再来的洪水。
14:00,在崔金杰的安排下,张开心和李东阳回到植保楼检查沙袋封堵情况,与研究生一起清理房间内残留的积水和淤泥。直到17:00左右,夕阳露出了笑容,植保楼的防汛工作也暂告一段落。
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还有一部分仪器设备分布于产业楼一层。
6:00左右,马艳和吴长才担心产业楼一层新近安装的气质联用等分析仪器,便一同前往查看情况。巡查过程中发现检修通道地下水位距地面不到一个台阶,情况十分危急。马艳立即向科技管理处处长吴建勇求援,并通知课题研究生及时赶到产业楼准备抗洪抢险,随后又电话向后勤服务中心主任蔡忠民求援沙袋。
6:31,吴建勇带人从温室扛营养土到产业楼东门;随后,蔡忠民也组织人员车拉肩扛将沙袋送到产业楼的4个门口用于堵水。
在抗洪抢险期间,住在专家公寓一楼的吴长才家里也同样面临着进水的风险,妻子多次电话说明家中情况,马艳也多次嘱咐道:“让研究生陪你一块回去看看吧,你媳妇一个人在家挺危险的。”吴长才说:“雨再这么下,产业楼马上就要进水,我家只是地下室进水了,一楼还好地势比较高。”“看着即将进水的产业楼,以及所里调运过来的沙袋,吴长才也只是安排妻子关好门窗、不要使用电器设备,便继续投入到抗洪工作中去了。”单永潘回忆道。
大家齐心协力把调运过来的沙袋垒好后,又在马艳的指挥下,把地上小型仪器和电脑主机搬移到高处实验台。此时,产业楼的抢险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大家悬着的心也稍稍放下。8:30左右,得知植保楼涌进大量洪水,急需人手搬运仪器、人工排水的情况后,马艳当即安排一名研究生在产业楼值守,便继续带领课题其他人员前往援助抢险。
洪水中他们是坚毅的“抗洪战士”,实验台前他们是严谨的科学工作者。洪水退却后,“抗洪战士们”又进入了科研工作者的角色,由于洪水导致植保楼电力系统中断,室内光线不足,为保证既定的科研工作不断档,植保室职工和研究生将“实验台”搬到了窗边“借光”进行昆虫生长发育观察记录等科研工作。
事后统计,直接参与植保楼的防汛工作的有:崔金杰、张开心、李东阳、马艳、单永潘、吴长才、冯自力等7名职工,以及卢珍华、杜乾坤、张萌、苏悦、徐超、安哲、高越、皇甫宁博、赵利康、薛汇、常国凤、史庆雨、李金明、梁怀方、王柳玉、陈露露、陈瑞芳、杜灵恩、郑帅超、刘伟娇、潘少东等21名研究生;间接参与植保楼的防汛工作的同志则更多,其中有党员、领导干部,也有普通职工和青年研究生。
在所领导的正确指挥下,在各部门紧密配合和帮助下,植保楼的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抢险、身先士卒,职工和研究生共同协作,大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共同打赢了中棉所植保楼的防汛阻击战,践行和发扬了“中棉所精神”,也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中棉所植保楼干部职工和研究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