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啉在田间沉积、消散和代谢的环境行为特征,并结合风险商模型动态评估了其对传粉蜜蜂的暴露风险,研究结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科学使用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Deposition, dissipation, metabolism and honey bee exposure risk of thiacloprid in greenhouse scenario”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8.5)上。
噻虫啉是一种新型氯代烟碱类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但其对蜜蜂等传粉昆虫的毒性作用限制了其应用。目前,噻虫啉在露天使用的生态风险已有较多报道,但针对温室场景下噻虫啉的残留归趋特征及其对授粉蜜蜂风险的研究较为缺乏。
该研究分析了噻虫啉在3种温室作物中的沉积、消散和代谢特征,并评估了其对授粉蜜蜂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噻虫啉在植株的初始分布比例为:叶片>花朵>茎>果实。噻虫啉在花中降解最快,在叶中降解最慢,其在叶中的半衰期是花的2.7倍。用药25 天后噻虫啉在大多数植株组织中的消散率大于87.8 %。在植株组织中共检测到4种噻虫啉代谢物,其浓度峰值在1~7天出现。此外,叶和花中残留噻虫啉的蜜蜂暴露风险最高,需要 2~20 天才能降至低风险阈值。该研究结果为解析噻虫啉在温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对传粉昆虫的潜在风险提供了理论参考,对生产中安全使用噻虫啉具有指导意义。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中棉所和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潘少东为论文第一作者,中棉所高层次人才吴长才副研究员、任相亮副研究员和马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3285

噻虫啉的残留归趋特征及其非靶标生物暴露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