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广研究员团队全面总结了棉花早熟育种最新研究进展和棉花早熟性的分子调控机制,梳理分析了棉花早熟育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利用多效性基因结合高效转化体系聚合棉花早熟性与多种优良性状的育种策略,对我国棉花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综述文章以“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early-maturing cotton research”为题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IF=10.323)上。
棉花早熟性与多种优良性状的高效聚合是“十四五”时期及未来棉花品种培育的重要目标。种植早熟棉花品种可减轻环境和季节气候对产量的影响,提高复种指数,缓解当前粮棉争地的困境。但棉花早熟性与产量、品质的负相关性加大了育种难度。因此,实现早熟性与多种优良性状的聚合,是当前棉花育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
该研究系统回顾了棉花早熟育种历程和取得的突出成果,从分子遗传标记、表观遗传修饰、生物钟、激素信号等多条途径,全面总结了棉花早熟性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从基因多效性视角,论述了驱动棉花早熟性和多种优良农艺性状聚合的育种策略。此外,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棉花早熟育种的方向: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育种,加速选育兼顾早熟、高产、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优质棉花新品种;建立高效且无基因型限制的棉花遗传转化体系和单倍体诱导体系,加快培育具有多种理想性状的纯合自交系。研究结果为棉花早熟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思路。
中棉所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青年副教授赵航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中棉所李付广研究员、葛晓阳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nph.18611
棉花开花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