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安阳,柳絮似棉、春意盎然,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科研试验播种的关键时节,但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侵扰这片土地,对中棉所的安全生产与科研试验更是严峻的考验。
“严根土报名!”近期,安阳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多变,新一轮的核酸检测有序开展,4月24日晚上9点40分,中棉所抗疫志愿者微信群刚发布一条紧急征集核酸检测志愿者的消息,严根土立刻在群里回复道。该微信群在一月份安阳市区开展第一轮核酸检测时建立,现有志愿者103人。
严根土连续两次报名核酸检测志愿者
“严专家在微信群中第一个报名,又给我打电话进行再次确认,希望参加志愿者服务,并询问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后勤服务中心负责疫情防控的奚建平说道。
严根土,中棉所棉花育种家、研究员、抗逆育种课题组组长,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河南省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经20多年攻关,他培育出的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在新疆大面积种植,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并于201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连续8年被选为国家棉花区试对照品种。
严根土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
“因为25号上午我要协调新疆那边的播种,没有再去东场(试验基地),安阳和新疆也有时差,刚好看到有志愿者征集,而且这段时间年轻人天天播种很辛苦,我有时间,就报了名,就这么简单。”对于在播种期间参加志愿者报名,严根土不以为意地说。他衣着朴素,常年在试验基地开展田间调查,皮肤虽然被晒成土黄色,但言语间的眼睛却炯炯有神、目光坚定,似乎蕴藏着无穷能量。尽管获得诸多国家级荣誉,但他依旧坚持朴素作风,工作早出晚归,中棉所的辉煌业绩,就是靠这些朴实勤劳的开拓者们,在棉田里一步一个脚印趟了出来。
“记得我刚入职时,家中发生一些变故,严老师常常给我心理疏导,在经济上也给予很大帮助,看到他参加志愿者服务,并不意外”,抗逆育种课题组的王宁博士如是说道,“作为课题组长,他注重团队科研素质培养,从田间到实验室他都亲力亲为,严老师常常勉励我们年轻人,可研究的对象千千万万,但人的精力有限,要想有所建树,必须保持专一和专注。”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中棉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只有笃定本职,才能行稳致远。抗逆育种课题组的试验布局涉及新疆、黄淮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研究工作在多年实践中扎实稳步推进。
在4月26日的核酸检测中,严根土研究员第二次参加志愿服务,拆棉签、贴条形码、引导现场群众,志愿服务渐入佳境,诚如对待科学试验中的每一步操作流程,严谨、细致。
严根土(右)第二次参加核酸检测志愿服务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永无止境。严根土常说,中棉人要传承中棉所老一辈的勤劳奉献精神,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断创新育种科研新方法,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棉花育种事业。他身上的这种踏实勤奋、平易近人、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科研态度,正是广袤棉田中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每一位中棉所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真正地将科技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也正是中国棉花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印记。
“向严根土研究员致敬”“向严老师学习”“最美志愿者”……这是中棉所同事对他的赞扬与评价。严根土的故事,就是中棉所的故事。在中棉人这个大家庭中,还有很多像严根土一样的职工、家属及学生志愿者,他们同样拥有“冲在前、干在先”的勇气和担当,也正是中棉所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格魅力,赓续着“中棉所精神”的优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