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院65周年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对全院近五年在农业科技创新事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进行表彰,表彰他们时刻牢记农业科研国家队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科技兴农为己任,求真笃行、敬农致用,为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研究员被授予“卓越奉献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中国棉花种质资源的守护者。
兢兢业业 为中国棉守护中国“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芯片的核心,是支撑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做棉花种质资源快40年了,时间一久,我就有一种感觉,保护好我国棉花种质资源是棉花科研国家队的一种责任,我们是代表国家的,所以一定要保护好棉花种质资源。”杜雄明感慨道。
种质资源库,全称国家棉花种质中期库,始建于1979年,2001年重建,库房面积50m2,库容1万份,种子可安全保存15年。2011年6月又建成一座集干燥、冷藏于一体的现代化种质库,库房面积300m2,库容5万份。截至2018年12月,种质资源库共保存来自世界53个产棉国棉花种质资源11755份,其中陆地棉10115份、海岛棉1013份、亚洲棉603份、草棉24份,保存数量居世界第四位。
作为国家棉花种质中期库的负责人,杜雄明牢记使命担当,带领团队成员多次开展棉花种质资源的专项收集工作,2012-2015年分四个小组对贵州、云南、广西等偏远地区进行地毯式抢救收集工作,克服地区偏远、交通不便、沟通不畅等困难,收集到不少地方品种,现已全部入库。“库里的每一份种子都来之不易,有一次在贵州的深山里搜寻多年生棉种,不知不觉天就黑了,又逢大雨倾盆而下,我们也找不到出山的路,心里焦急万分,恰巧这时候来了一辆车,司机让我们搭了车,车行驶的山路上,一面是如刀切的峭壁,一面是漆黑的深渊,随时都可能翻入深渊,当时害怕极了,生怕出什么意外,连给家人的告别短信都编辑好了,随时准备发送,不过很幸运,最终安全到达驻地。”那次惊险的经历至今让杜雄明记忆犹新。
杜雄明搜集种质资源
勇攀高峰 将种质资源转化为基因资源
“我们做棉花种质资源的,如果要讲‘卡脖子’,一方面就是种质资源别人有而我们没有被‘卡脖子’;另一方面就是技不如人被‘卡脖子’,我们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但没有充分利用,鉴定不出来优良基因,不能为国家为棉农创造价值,这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因资源优势。”杜雄明表示。为此,他带领团队先后对3000多份重要资源进行重测序,获得72兆亿碱基对的基因型数据,如果将每个碱基比作一个可书写的英文字母,以每10cm书写60个字母计算,其书写长度可达1.2亿千米,可环绕地球近3000次。
陆地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纤维来源,而纤维品质是陆地棉最重要的性状,直接决定了棉花的经济价值。据此,他带领团队通过分析1245份陆地棉基因型数据和近8万个纤维品质数据,全面地鉴定和评估了当前栽培陆地棉基因池中与纤维品质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的来源和聚合效应,发现携带多位点组合的种质在纤维长度和纤维强度均有显著的提高,优异等位变异数量不足可能是导致当前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瓶颈的关键原因。相关工作于2021年4月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
近年来,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9篇,为棉花“精准育种”提供了优异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参加国家级项目4项,从基因入手寻找亚洲棉身世,成功绘制出亚洲棉的“族谱”。2020年,杜雄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杜雄明指导学生实验
互融互促 党建科研拧成一股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为提升科学家协同作战能力,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探索实行创新团队机制,“支部建在创新团队”,实现了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是对毛主席‘支部建在连上’的一种延续,我觉得这种形式很好,想要把团队科研工作搞好,团队成员首先就要思想一致、认识一致,这时候‘支部建在创新团队上’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支部党员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共同决策,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科研工作肯定干的好。”杜雄明表示。
俗话说:“船大需要正风向,船小也要掌好舵。”如果把创新团队比作一艘船,那么党支部就是这艘船的“指挥所”,党支部书记就是把握方向的人。作为支部书记,杜雄明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两个一流”的指示要求,牢记国家队初心使命,践行点亮“中棉所精神”,并对团队党员也提出更高要求。“我是1985年9月26日入党的,算是一名老党员了,我一直要求团队中的年轻党员,要有信仰、有理想、有修养,牢记党员身份,要重‘事业’而轻‘名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我还鼓励团队党员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别人提出一些自身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话可能不好听,但是‘良药苦口’,这些批评对于自身成长是有好处的,有利于今后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
据悉,2021年7月22日,暴雨持续侵袭安阳,紧邻中棉所的洪河汛情告急,种质资源库面临巨大威胁。作为党支部书记,杜雄明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支部党员和团队成员搬运沙袋,把种质资源库的2个门和2个窗户堵住,同时安排人员彻夜值守,保障种质资源库内种质的安全。
棉花所科研第一党支部
潜心笃志 心无旁骛做好棉花科研
1963年,杜雄明出生在四川省西充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在上中学时他就励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经常抽课余时间去县里的图书馆看书。1987年,杜雄明告别母校四川农业大学,来到位于安阳市白壁镇大寒村的中棉所。“当时事业心很强,一心只想把科研搞好,交通不便我能适应,顿顿馒头面条我也不在乎,我就是奔着搞科研来的,我们搞农业科研的肯定要在农村搞,你去城里搞还不方便呢!那时候我下班没事就下棉花田,记录各种数据,那些年在大寒村的经历对我的科研事业很有促进。”回忆往事,杜雄明说,正是因为当时“艰苦”的环境为他静心搞科研提供了条件。
研究团队科研人员王立如跟随杜雄明工作已有十几年,“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杜老师始终是我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工作踏实,目标明确,坚持不懈,眼里心里都是工作,没有假期,没有周末,没有怨言,永不服输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向他靠拢。”她说道。
“有一次,我需要整理一些数据,杜老师亲自教我如何用perl脚本更加便捷地处理数据,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平时杜老师出于好奇心,也会经常学习Linux基本命令,自己摸索数据分析,这让我很受触动。”杜雄明博士研究生王静静感慨道。
“杜老师在科研上非常严谨,我们的棉花田中一直都有他的身影。特别是在棉花生长的关键性状时期,他都会下田亲自指导团队成员和学生。”团队成员陈保军表示。
杜雄明在棉花田
憨厚的笑容、深邃的眼眸、活跃的思维、谦和的态度是杜雄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干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杜雄明对自己的评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是对杜雄明科研和生活态度的最好形容。
版权所有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豫ICP备12016946号-1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38号 邮编:455000
Tel:(0372)2562200 E-mail:mianhuasuo@caas.cn 豫公网安备41050202000117号
技术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