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河南日报》:追梦六十载 只为中国棉

发布时间:2022-08-12 来源 :《河南日报》2022年08月11日 第09版 访问量 : 作者: 谢建晓 杨之甜 冯文娟
【字体: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张聚明 摄

科研人员查看棉花长势(资料图片)。宋晓轩提供

立秋刚过,棉花丰收在即。

同样丰收在望的,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的试验棉。作为国内顶尖的棉花专业综合科研机构,中棉所培育的品种在全国种植范围超过1/4,高峰时甚至占到一半。

8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安阳高新区的中棉所。一进大门就被“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16个字所吸引。“这就是我们的‘中棉所精神’。”中棉所副所长马雄风介绍。

1957年8月,中棉所在北京成立,次年3月迁至安阳。跨越500公里,他们为何从祖国的“心脏”迁至豫北大地?“研究棉花不能坐在办公室,要进农村、下棉田!”马雄风说,一是安阳有三四千亩的大片棉田;二是安阳地处棉区中心地带,培育的良种适宜向全国推广。

搞科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数十年如一日,中棉所人起早贪黑扎根在田间地头,有的观察棉花生长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有的为收集大量的优质棉花种子,深夜进山采集,自行驱车进藏,走遍53个国家和中国主产棉区……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棉铃虫连年暴发,我国棉花生产濒临绝境。中棉所通过联合优势单位协同攻关,成功培育出“中棉所29”和“中棉所41”两个重要品种。其中,“中棉所41”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在这两个品种带动下,国产抗虫棉市场占有率从1999年的5%迅速上升为2012年的98%,彻底击溃了国外品种的垄断。

令人欣喜的成果接连不断。经过10余年努力,马雄风和他的团队培育出的高品质棉花“芯片”品种“中棉113”,2019年通过甘肃省审定,2020年向新疆推广试种。“这个品种成功突破早熟、高产、优质难以协同改良的技术瓶颈,实现了产量和纤维品质双提高,填补了低积温冷凉地区棉花种植品种的空缺,成为确保北疆地区高品质棉花稳定供应且超越‘澳棉’品质标准的‘芯片品种’。”马雄风说。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提升创新能力。中棉所在重要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重大创新成果。牵头棉花基因组测序,抢占国际科技前沿;发现光敏芽黄不育系,突破杂交棉制种瓶颈;创制矮化材料,助力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盐碱旱地植棉,保障粮棉产业安全。

推进协同创新,发挥国家队引领作用。中棉所广泛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育种企业等开展科技合作,搭建棉花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和公益服务平台,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全国一盘棋,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网络。为了突破棉花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障碍和瓶颈,中棉所联合多家基础研究单位和育种单位,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平台,形成了棉花“基因转化—种质创新—品种培育—产业化”的研发转化体系,实现了国内棉花研发力量上中下游的优势配套。

65年来,该所累计育成棉花品种153个,小麦品种29个,玉米品种2个;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92项,其中国家级奖23项,包括一等奖4项。

科研路上,他们始终保持创新激情。“下一步中棉所将致力于推进河南省农作物种源创新,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与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平台,实现种业产业化水平国内领先。”马雄风介绍,此外还将融入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充分利用河南省纺织服装业、安阳市童装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建设,推动“新疆(棉花生产)—河南(纺织服装)—海南(服务贸易)”三地联动,打造河南(安阳)棉花全产业总部经济基地,探索我国棉花全产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棉花全产业链一体化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我们始终怀揣一个梦想,那就是无论何时都要将棉花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人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也一定能解决穿衣问题!”马雄风说。


上一篇:中国农网|麦后直播优质棉:河南发力良种攻关 下一篇:《安阳日报》:省委书记楼阳生莅安调研指示精神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引发热烈反响